close

澎湖民宿之道初體驗
“看過阿里山日出,坐過阿里山小火車,喝過阿里山高山茶,卻沒有走過阿里山茶之道——你落伍了。”經不起嘉義人的激將,我們開始“上山找茶”之旅,感受冬日茶鄉的況味與情趣。

 

     

  白雲深處有好茶

  “霧鎖千樹茶,雲開萬壑蔥”,茶之道的第一站,來到山嵐繚繞、雲蒸霞蔚的隙頂社區。陪同採訪的嘉義縣旅遊觀光局局長鐘鳴時告訴我們,阿里山茶之道分南道北道,隙頂是位於南道的產茶區。有研究表明,全世界優秀的茶園多集中在北回歸線附近約50公里內的山區,嘉義縣大阿里山高山茶區就位於這一區域的核心位置,海拔約在1000至1500米之間,高山環抱、氣候涼爽、雲霧繚繞,十分適合茶樹生長。嘉義全縣高山茶產區面積高達2600公頃,所產茶葉為臺灣高山茶中的佼佼者,有“雲端上的甘露”之美譽。

  漫步隙頂茶園步道,置身于忽起忽散的飄渺雲霧間,只見連綿不絕的茶園景致如畫中仙境,變幻萬千。仙境中沒有天仙般的採茶姑娘,但見一個個裝備齊全、背著竹簍的“採茶阿嬤(祖母)”。她們頭戴斗笠和花頭巾,手指上套著特製的採茶裝置,手起手落間,碧綠的茶葉就到了背簍裡。

  “阿里山高山茶是大自然給予嘉義人最大的恩賜。”路邊茶葉店的老闆娘羅女士感歎。羅女士告訴我們,阿里山高山茶一年可產四季,為了保證茶葉品質,當地茶農普遍採用人工採收,採擷茶樹頂端葉開七分的對口葉或一心二葉的部分,梗芯則留一粒米長。採收後的茶葉,還要經過日光萎凋、室內萎凋、炒青、發酵、揉撚、乾燥、烘焙等繁瑣的過程,才能製成澄明清澈、喉韻甘醇的一等好茶。

  代代傳承茶文化

  作別羅女士,我們前往隙頂小學,探訪遠近聞名的“小小茶博士”。這所位於阿里山山腰的小學,連分校學生一共才有105人,卻因茶藝教學而聲名鵲起。校長陳瑞成介紹說,隙頂小學10多年前開始推廣茶藝教學,2006年正式納入課程,三到六年級的學生每週有兩堂茶藝課,通過專業機構的評鑒認證後即可成為茶學士、茶碩士或茶博士。“我們的學生家長90%是茶農,一開始卻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學泡茶,認為沒出息。後來他們發現,學習茶藝不但有益於培養孩子沉靜的性格,也有助於榮譽感的提升和茶文化的傳承,可謂一舉數得,於是轉變了看法。”

  在隙頂小學茶博物館裡,我們看到社區茶藝老師正帶著小朋友認識茶葉、學習茶藝以及茶禮儀。特意趕來為我們表演茶藝的周愛妮剛剛從隙頂小學畢業升入中學,小姑娘成績優異,小學四年級時就到過新加坡表演茶藝,並用英文講解泡茶過程。只見她眼神沉靜、專注,溫壺、置茶、聞香、品茶、奉茶動作優雅,從頭到尾沒有一滴茶湯灑落,我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。

  “世外桃源”在我家

  沿南道再往裡走,就來到以珠露茶聞名的竹崎鄉石棹社區,珠露茶因生長在雲霧雨露中得名,茶香醇厚、入口回甘。近年來,在嘉義縣觀光部門的推動和輔導下,茶農多兼營澎湖民宿(家庭旅館),石棹逐漸發展成為阿里山茶之道上著名的民宿區。

  山中無歲月,壺中日月長。我們隨意走訪了幾家民宿,每到一家,主人都分文不取地奉上一壺好茶和若干茶食,慢條斯理地和我們聊制茶、品茶心得。午餐時分,我們來到一家名為長青居的民宿,主人許春芳夫婦最得意的菜色是自製的火鍋,火鍋食材不過是自家種的捲心菜和玉米等,吃來卻格外香甜。飯後在木制的露臺上休憩品茶,一陣風吹來,白霧順著種滿茶葉的山坡靜悄悄地漫上來,沒多久,對面的人也看不清了,時間仿佛在此刻靜止。

  回過神來,來到位於石棹最高點的民宿淵明居山莊。淵明居是散發著濃濃古意的三合院,以檜木、牛樟用傳統工法築建而成。此地本是民宿主人劉甯源兒時居所,經營民宿後改名為淵明居,主人對世外桃源生活的嚮往一望可知。這裡有錯落有致的茶園、縹緲不絕的雲霧,空氣中飄著淡淡的茶香,倒也當得起世外桃源之名。此地還是觀日出、看雲海、賞夕陽、看星星的絕佳地點,頗受遊客歡迎。“尤其是日本和港澳的自助游遊客,一住就是一個星期,旅遊旺季一房難求。”不過,受2009年8月的莫拉克風災影響,整個石棹民宿區至今仍相當冷清,淵明居也不例外。“雖然隙頂和石棹基本未受災,但由於許多道路被毀,整個阿里山旅遊元氣大傷。我們想告訴大家,目前,阿里山道路已經基本修復,20人座的中型車和自駕車上山是沒有問題的。阿里山茶葉受災情影響產量下降,但品質不減,山上的櫻花也快開了。想上山品茶、賞櫻的,不要再猶豫了。”鐘鳴時局長大聲疾呼。 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kli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