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打造花蓮民宿鄉村之旅、文化之園 阿里山上限建賓館

阿里山的姑娘、日月潭的山水、外婆的澎湖灣……隨著當年“校園民謠”的傳唱,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,成為大陸遊客對寶島臺灣的最初印象。

近日,記者隨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組織的大陸新聞媒體採訪團走進臺灣,瞭解臺灣旅遊產業在“8•8”水災之後的復蘇狀況、大陸遊客赴台旅遊及兩岸旅遊業交流的現狀與發展。

記者走進臺灣,發現這裡的美景、美食令人目不暇接。儘管許多地方並沒有想像的那樣繁華,卻讓人感覺很親切……因為我們都講著同樣的語言,擁有同樣的文化傳統,有著相似的生活習性。

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副會長謝謂君先生說:“像大陸遊客最熟悉的寶島地標阿里山,它也同樣有多重的面貌,它的雲海、日出、晚霞,它的精緻民宿、茶園、少數民族風情,只要花一點時間,就可以有深度的感受。”

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執行秘書長劉喜臨說:“大陸遊客赴台游以來成效明顯,但由於去年‘8•8’水災等原因,赴台遊人數一度受到一些影響,臺灣旅遊業者非常歡迎大陸朋友多到臺灣旅遊觀光。”

秀麗如畫的“生態之美”

“高山青,澗水藍,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,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……”這是最早傳遍大陸的臺灣民歌,使當時的人們對神秘的臺灣寶島、對阿里山產生美好的遐想。

位於台南、海拔2800多米的阿里山,不是臺灣島上最高的山,雖然沒有大陸的泰山之雄偉、華山之險峻、黃山之奇兀,但她依然秀麗如畫。

2009年12月26日,記者終於登上了嚮往已久的阿里山。呼吸著清新的空氣,遠望山巒起伏的阿里山脈,鬱鬱蔥蔥、雲霧繚繞,美不勝收。走在一望無際的森林走廊中,你可以看到樹齡3000多年的神木,巍然屹立,直插雲天。64歲的嚮導游告訴記者,阿里山就是臺灣林業發展的一部歷史:從經濟困難時期靠砍伐木材出口賺取外匯,到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開始保護森林,從旅遊業開發到生態環境保護,這一切都見證了臺灣林業發展的軌跡。

阿里山所產的紅檜、扁柏等都是高檔建築木材,因為這裡環境保護得好,流傳千年的不朽傳奇阿里山神木都有3000多年的高齡。為了保護生態環境,阿里山風景區管理部門制定了嚴格的措施,如山上不准許砍伐樹木,限制建立賓館;建立木棧道,防止遊人踩踏等。

阿里山風景區管理處負責人方正光告訴記者,儘管去年阿里山地區受到“8•8”水災的影響,但阿里山風光依然美麗,受災嚴重的公路已經複建,遊客可乘坐中巴上山遊覽,在山上住宿、觀日出。

早聽說阿里山上有小火車,可惜由於路基受損,小火車已經停運。隨著阿里山公路通行中型巴士,去年曾遭受“8•8”水災影響的奮起湖車站,遊客逐漸多了起來,環繞山城的森林步道大半已經恢復舊貌,老街商店依舊生意興旺,火車餅、鐵蛋、愛玉凍等小吃吸引著許多人前來品嘗。

貼近自然的“鄉村之旅”

臺灣民眾利用自家房屋開辦的小型家庭旅館,臺灣稱之為“花蓮民宿”。近年來,隨著赴台大陸遊客的增多,觀光旅館住宿吃緊,臺灣觀光部門也允許大陸遊客入住民宿。一方面降低大陸遊客住房費用,一方面也可讓大陸遊客體驗真正的臺灣鄉村風情。

臺灣氣候濕潤,非常適宜種植茶葉,而甘醇清香的阿里山高山茶更是遠近聞名。在阿里山林園制茶廠,我們品嘗到了具有淡淡奶香味的金萱茶,“這是阿里山茶農不斷研製改良茶葉品種的結果。”茶廠經營人郭春美笑盈盈地說:“我們制茶人都把茶葉視為珍寶,制茶時要監控每項制茶流程,其中的用心比照顧兒女還有過之。”靠多年口碑的積累,郭春美經營的林園制茶廠名氣越來越大。

傍晚時分,我們來到了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石棹民宿區,迎接我們的淵明居山莊莊主劉甯源介紹說:“我們這裡種植茶葉、愛玉子、苦茶油、咖啡等農產品,許多人還開了民宿。遊客來到我們這裡,不僅可以體驗休閒農業的樂趣,走時還可以買一些特色農產品。”

石棹的民宿不少,而且各具特色。民宿與大陸的“農家樂”類似。農民為何要辦民宿?劉甯源說:“我們搞這些多種經營主要是降低市場風險,去年阿里山受災,遊客減少,但我們的茶葉和其他農產品收成不錯,這樣就彌補了我們的損失。”

2009年12月23日的傍晚,我們匆匆入住苗粟縣“粟田莊”。第二天,天剛濛濛亮,一陣公雞打鳴和鴨子的“嘎嘎”叫聲把我們從睡夢中吵醒。

早晨起來,空氣清新,圍著粟田莊轉了一圈,發現這裡的景色很美。只見滿院子綠色植物,各色花卉爭奇鬥豔。一個小池塘裡養著幾只鴨子,池塘邊搭建了一個精緻的木制小屋和陽臺,客人可以在這裡吃早餐、看雜誌。

臺灣民宿協會理事長、粟田莊莊主陳智夫先生告訴記者,自己原來從事教育工作,一直很喜歡田園生活,退休後就在苗粟買了幾畝地,經過多年的精心設計,才有今天粟田莊的模樣。

“一般‘民宿業主’只能擁有15間房,可以不繳稅。如果超過這個數量,就被稱為‘旅館’,繳稅要高一些。目前臺灣的民宿註冊有3000家,沒有註冊的有7000家,整個民宿業發展很快。”陳智夫說:“把特色農業與花蓮民宿相結合,發展全民旅遊業,既可以增加農民收入,還可以滿足遊客多樣化的需求。”

記者採訪的幾位來自大陸的旅遊業人士認為,臺灣在利用和開發旅遊資源方面,比較注重旅遊生態和自然環境的保護,注重人與環境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,積累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,希望兩岸旅遊業加強交流與合作,大力開發“主題游”與“深度游”,推動兩岸遊客互訪,促進兩岸旅遊業的持續穩定發展。

創意新穎的“”

這是一片位於臺北市杭州北路的舊建築,乍一看,像公園,綠草青青,空間寬闊;再看一排排整齊的灰樓,有點像廠房,黑色的造型石椅,又有點像藝術廣場。其實,這就是臺灣華山文化創意園區,味道很像北京的“798”。

走進華山文化創意園區,一排排灰色的舊廠房,仿佛無聲地訴說著過去的一段歷史。

臺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整合行政部副理梁若萍告訴記者,這裡原來是臺北酒廠,最初生產價格低廉的“太白酒”,當時生活還很貧困,因此這種酒大受歡迎,產量逐年增加。後來由於地價上漲以及生產所造成的水污染等問題,酒廠遷至臺北縣,在舊房基礎上辦起了華山創意文化園區,成為臺灣藝術家展示作品、舉辦講座,進行文化、藝術交流的場所。2009年園區舉辦的各種活動有上百場。

這裡環境清幽,有高大的古樹、抽象的雕塑、精緻的咖啡屋、創意新穎的展覽室。

走進一間題為“茶的生活設計大展”展室,只見屋內的桌子上擺滿了各種各樣、五顏六色有關“茶生活”的物品,一對“紅雙喜”的杯子和一個用竹簡製作的茶葉桶,創意新穎,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。一位與記者同行的遊客,特意買下了一對“紅雙喜”的杯子,以作紀念。

華山文化創意園區在廢舊廠房的改造中融入文化創意元素,成為臺北文化產業的集聚區,這不僅為繁華喧囂的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氛圍,也為赴台遊客開闢了一個新的特色景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kli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